大事終于來了。
7月26-27日兩天,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在京舉行。與以往每年都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不同,這次研討班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就是“十九大召開前”。
作為中共重要的節(jié)點性會議,下半年十九大的召開自然無比重要。在開會之前,把所有黨的高級領導干部召集起來開會,無疑具有“統一思想”的明確指向。
研討班
翻閱歷史,這種“統一思想”的研討班在十八大以來每年都開。2013年11月到2014年上半年,中央黨校連續(xù)舉辦7期省部級干部研討班,集中輪訓,主題就是學習研討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而更具針對性的是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也就是說,重點針對各省區(qū)市、各部委、重要機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開設的研討班。每年一次,每次的主題很明確,學習新近結束的十八屆三、四、五、六中全會精神。
習近平作重要講話,李克強主持,劉云山總結,七常委出席,可以說是中央層面最高規(guī)格的研討班。會期一般不長,形式有學習講話、專題報告、分組討論等。地點在中央黨校。這也延續(xù)了中共歷史上重學習的優(yōu)良傳統。目的很明確,抓住黨內的關鍵少數,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而這一次研討班,時間只有短短2天,地點則選在了京西賓館。
大邏輯
與以往的幾次研討班一樣,每次集體學習都會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等。而27日剛結束的這次研討班,主題就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
我們從習近平的講話中可以梳理出一個大的邏輯脈絡。
在通稿中,首段就一句習近平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yè)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
這個正好回答了習近平在接下來的講話中提及的“中國共產黨要明確宣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的問題。
一上來就定調,黨的十九大依然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不會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會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在中共的歷史中,黨的大會有著重要的意義,既是一段時間內事業(yè)的總結,也是謀劃未來的思想動員會,對保持黨內的思想團結具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是“繼往開來”。
既然是“繼往”,就有必要對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做一總結。
不平凡
習近平用三個字總結過去5年:不平凡。
為什么不平凡?關鍵在于“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如下方面被重點提及,包括:1、全面加強黨的領導;2、貫徹新發(fā)展理念;3、全面深化改革;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5、加強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6、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7、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8、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9、全面從嚴治黨。
尤其是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花了更多篇幅闡釋??梢?,在習近平眼中,這5年間,全面從嚴治黨收成效很大,著力解決對執(zhí)政基礎威脅最大的“黨風”問題。
不過,對5年“繼往”的總結只是通稿的一段,習近平用了更多的篇幅闡釋他對當前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判斷。
開新局
要理解中國的政治,歷史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
十九大作為中國政治生活中即將到來重要節(jié)點,它的一個重大歷史使命,就是對當前形勢作出精準研判,從實際出發(fā),為未來制定科學藍圖。
那么中國處在怎樣的階段?
習近平在強調全黨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的同時,作出了一個重大判斷,那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fā)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fā)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fā)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所以,習近平這樣定性十九大,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掐指一算,距離第一個“百年目標”也就三年時間,將十九大作為沖刺毫不為過。
關鍵期
在這樣的關鍵時期,必須要學會“審時度勢”。“時”是歷史坐標,認清定位,“勢”就是歷史趨勢,把握方向。
這就是習近平反復強調的“世情國情黨情”。從對新形勢和新發(fā)展階段的科學分析中找到制定方針、勾畫藍圖的科學依據,制定政策,落實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比如對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的判斷,就會衍生出適應新常態(tài)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告別以往光靠投資驅動的老路。
有意思的是,習近平在強調形勢的時候,不厭其煩地強調了“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知危圖安,要看到成績,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zhàn),看到形勢發(fā)展變化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在成績面前,高層是異常清醒的??磥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一場硬仗。
習近平特意點了三個“攻堅戰(zhàn)”: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
防風險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近期中央密集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了金融安全問題,當然這風險不僅是經濟領域的,還是政治、社會層面的風險。脫貧更不用說,已經下了“軍令狀”。前段時間兩辦下文通報甘肅祁連山生態(tài)環(huán)境遭破壞一事,宣示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會是將來的重中之重,毫不含糊。
新理論
不過,在島叔們看來,這次講話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對理論建設的強調。
理論是更宏觀層面的概括。中共有個很好的傳統,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正像習近平概括的,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
改革開放初期的“真理與實踐大討論”,重拾了中共非常重要的傳統。理論必須要靠實踐來檢驗,而實踐要獲得進一步的深入,又離不開理論的總結和指導。
這個辯證法中共學得最好。
所以,中共從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總結出了“毛澤東思想”,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總結出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些都被看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都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成為黨內認識形勢、凝聚共識、解決問題的重要思想武器。
今天的事業(yè)已經發(fā)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共需要什么?習近平提出,要“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
十九大會在中共的理論建設上有怎樣的突破?值得期待。